“每个女孩都值得拥有自己的美丽,因为你独一无二。”这是姗姗姐妹公布在自己个人社交平台上的签名。
人如其名,姗姗就像一朵圣洁而温柔的百合,幸福喜乐地绽放。她选择进入心理咨询行业,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抚慰受伤人的心灵、医治破碎者的生命,让人活出上帝起初创造的美好形象。
姗姗从小生活在黄土地上,却一点不见直率豪爽的个性,反倒有着江南姑娘般的温婉与恬静。她留着一头柔顺的齐肩短发,八字刘海自然搭在额头两侧。脸上总挂着温暖的笑容,笑起来时,眼睛也弯成两道漂亮的“月牙”来。听她说话,就好像一道涓涓细流、娓娓流过心田。
原来名校就是个土坑
2006年,姗姗姐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沿海城市的一所重点大学。或许每个女孩都有一个看海的心愿。姗姗满怀期待与父母一起来到这座海滨城市。然而,迎接她的不是想象中的花香四溢、绿树成荫,更没有碧海蓝天。因为当年新校区刚刚落成,姗姗是第一批入住的学生。她形容说那里就是个土坑,除了基本的教学楼、宿舍楼外,周围几乎什么也没有。
新生报道结束,爸爸妈妈就要返回家乡。将近二十年了,姗姗也无法忘记那天的画面。父母站在山坡坡上,冲她招手再见。她远远望着他们,不停地哭啊哭,直看着爸妈的背影一点点变小,到最后消失不见。
僻静的校园留给姗姗莫大的失落与孤独。
每天夜晚,姗姗总是与室友头对头睡,她常常能瞄到室友枕边躺着一本厚厚的小书。她想自己长这么大怎么都没有见过这样的书呢,便问室友这是什么书?没想到室友说:“这就是圣经,我就是个基督徒。”
她好奇而小心地询问能否借给自己看看?室友十分乐意,立马借给她读,并说:“你想看多久都行。”她心中一暖,“原来,基督徒这么热心啊。”
听见爱而敞开心门
等到周末,姗姗终于能跑出这个荒郊野岭的校区透透气了,她打算要到老校区瞧上一瞧。
老校园的大道上,径直走来一位姐姐,她热情地和姗姗打招呼,说:“我是基督徒,我想和你分享下好消息,你愿意听下吗?”
姗姗姐妹立刻想到了自己的室友,说:“我室友也是,介绍你们认识吧。”
这位姐姐向姗姗分享了自己提到的“好消息”,只是姗姗并没有完全接受。两人便就此道别了。
几天后,姗姗去水房打水,居然在茫茫人群中与上次碰面的姐姐再次偶遇。这着实让姗姗心惊了一下。学姐也很是欢喜,亲切地与她交谈,忍不住地说:“我心里还是有特别的感动,想要和你分享信仰。”她又向姗姗细细地分享了一遍,还说:“上帝非常爱你,上帝是完全的……赐我们永生……”
姗姗被上帝的爱所吸引,她说:“好!”当场做了决志祷告,接受了福音。
此后,姗姗与室友约上几位朋友一起开启了每周三晚的圣书学习之旅,直到毕业。
“我全部有关大学的美好记忆都是和同龄的弟兄姐妹一起度过的。我们一起去学习、去海边、去山上、去敬拜、去短宣,但凡有的活动我好像都参加了。”姗姗掰着手指头数算回忆着那些幸福的时光。
那段时间真是太美妙了,连她回忆的时候仿佛都陶醉其中,眼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。
单身姐妹能做婚姻辅导吗?
当年,姗姗以优秀毕业生身份毕业,但她的职场道路并不平坦。换了几次工作赛道后,她接受了教会邀请,成为同工。
那时教会有一个新的领受——让爱进入社会,并计划在社区搭建一个服务平台。那做什么服务呢?最容易的就是做婚姻、亲子关系的辅导,因为这是每个家庭的痛点。教会将这个新的平台交给姗姗姐妹负责。
姗姗却变得焦虑难安,她向上帝祷告说:“我连婚姻都没有经历过,给人去做婚姻、亲子辅导,会有人信吗?”经过一个月的反复祷告,上帝回应她说:“ 不要怕,只要信。”姗姗只能说好吧,便硬着头皮开始了这项事工。
上帝真是奇妙,只要人愿意效法以色列百姓先将脚踏入约旦河中,就能看见干地露出来,祂正等着人过去。姗姗也经历了上帝同样的带领。
自从她决心开工,她真的看到上帝一步步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资源。许多老师陆陆续续前来讲课,他们基本上都有着资深的从业经验,在社会上已很有成就。许多老师还专程坐飞机过来免费培训、上课。姗姗也在众多老师中,遇到了对自己未来影响颇深的专业指导恩师。
“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”
在一次讲课中,姗姗的导师分享了自己是如何蒙召的。她说:“上帝对我说,你要成为一个为我讲话的人。”坐在台下,与听众一起安静听讲的姗姗,突然就被这句话抓住。她的心激动地回应:“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。”
但随即她又感到疑惑,她问上帝:“我也不可能成为传道人呀,传道人才可以为你讲话,我不能做传道人又怎能为你讲话呢?”
上帝说:“你要讲的信息并不是传道的信息,而是婚姻家庭的信息,只是要用真理表达出来。”姗姗明白了自己的呼召——她要用专业的知识和信仰的真理,去帮助那些在婚姻和家庭中挣扎的人。她也领受了“劝慰子”的呼召,立志成为一个温柔、劝勉和安慰他人的人。
这条路走得通
2015年以来,姗姗决定从教会同工位置上退出,一边不住地祷告寻求新的发展出路,一边不停地学习专业知识。上帝在一年的时间里,慢慢培养和建造她的心,让她在婚姻家庭辅导领域有更多学习与装备。
姗姗跟随着导师,每次上课,她都认真听课,专心做好笔记;回家后再反复听课程的录音,整理逐字稿;再照着这些资料自己备课,讲给大家听。
姗姗每次面对自己的听众还是会紧张又忐忑。但是她还是选择继续单纯地去操练讲课、分享,并向导师反馈。导师和她交流后,非常惊讶:“我在全国带了那么多人,讲了这么多堂课,没有一个人会在听课完后又照着去讲的。”导师认出姗姗是真的很希望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下功夫的人,非常欣赏她,因此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帮助、带领她。
发展的方向定了,带路的导师有了,分享的经验不断积攒。姗姗看到自己付出努力时,上帝亲自在前面开路。姗姗心里满了感恩,她知道这路走得通。
学会了“整合”咨询方法,做众多人的“劝慰子”
然而,越往前走,她就越有了和导师一样的困扰。她反复问自己:“如果我只是学习这些世俗的心理学方法,那和上帝对我的呼召——成为为祂讲话的人——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?”她觉得自己的心里总有一些不满足。
直到2017年,导师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学习了一门课程,也推荐姗姗去学习。这门心理学课程要求学员们在课堂上听讲,还要参与讨论、分享;课后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、思考、祷告,并设置了心理咨询的实操练习。
在高强度、快节奏的学习期间,姗姗都是怀中抱着两个月大的女儿,一边哄娃,一边上课。有时,姗姗需要与自己的搭档一起在线上完成录制视频的作业。两人正热火朝天地录着,突然孩子在那边就哭了起来,姗姗便赶忙按下暂停键,跑去抱起孩子,拍着她的后背,摇一摇,等孩子安静下来后再回去接着干。
不上课时,她白天抽零碎时间做阅读,夜晚赶作业到十一二点。姗姗开心地回忆说:“我并不觉得那个时候很苦,反倒感觉特别有劲儿,练得很扎实。”
完成整个学习课程后,姗姗觉得如获至宝,欣喜得不得了。因为这个课程解开了她一直以来的疑虑。她学会了作为基督徒心理咨询师,要在信仰真理的根基上,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和使用心理学工具。这也成为日后姗姗独立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所持守的理念与方法。
现在,在每一次的心理咨询中,她都努力地践行着所学的内容,以温暖的言语、专业的咨询引导,帮助着在焦虑、迷茫和失落中挣扎的人,成为了众多人的“劝慰子”,让他们找到生命的盼望与方向。
(应受访者要求本文使用化名)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